深夜的审讯室,白炽灯嗡嗡作响。张队长将物证袋摔在桌上,二十七个品种的野生菌在透明塑料袋里泛着诡异的光泽。\"知道非法采集的后果吗?\"张队长推来一摞文件,\"你引以为傲的生态旅游,恰恰成了最讽刺的证据。\"
祁同伟盯着墙上的电子钟,凌晨三点十七分。小狐狸蜷缩在审讯椅下,尾巴无力地垂着。记忆闪回三年前那个雪夜,小狐狸描绘的生态蓝图里,确实有\"合理开发野生菌种资源\"的规划,但具体界限在哪里?他想起游客们兴奋的笑脸,想起村民们用野菇招待客人时的自豪,喉咙突然发紧。
村支书老陈的电话在此时响起。免提里传来嘈杂的争吵声:\"电视台刚拍完的宣传片全废了!县领导说这是重大负面典型!\"老陈的声音带着哭腔,\"同伟啊,张大柱他们把责任全推你身上了......\"
窗外突然炸响惊雷。祁同伟看着审讯室墙上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第35条的字迹在闪电中忽明忽暗。他想起自己在生态种植培训课上,曾对着村民们说\"要敬畏自然\",此刻却成了破坏生态的\"罪人\"。
三天后保释回家,村口挂着的\"全国生态示范村\"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张大柱带着几个村民堵在他家门口,手里举着联名信:\"祁同伟必须辞职!他害我们拿不到银行贷款!\"王婶站在人群边缘,欲言又止地搓着衣角。
小狐狸在月光下显形,眼睛里映着满地狼藉。\"法律和道义,\"它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就像两条相交的山路,有时并行,有时却走向相反的方向。\"祁同伟蹲下身,摸到墙角的化肥袋——那是生态改革前剩下的,袋口还沾着发霉的菌棒碎屑。
转机出现在省农业厅的专家团到来。白发苍苍的食用菌研究员蹲在林间,仔细观察菌菇生长环境。\"这些野生菌种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他举起沾着泥土的放大镜,\"但过度采集确实违法。\"研究员转向祁同伟,\"不过你们的生态种植模式,或许能成为破解困局的钥匙。\"
在专家的指导下,村子建立起野生菌种保护区。铁丝网围起的区域里,电子监测设备记录着温湿度和物种变化。祁同伟带着村民在保护区外培育人工菌种,用松针和腐殖土模拟野生环境。张队长成了常客,他带来的不再是搜查令,而是新修订的《地方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某天清晨,祁同伟在新建的菌种博物馆遇见王婶。老人戴着志愿者袖章,正给游客讲解:\"这些野生菌是山林的宝贝,就像人要有底线......\"阳光透过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洒在她鬓角的白发上,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当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再次进村时,镜头不再聚焦光鲜的农产品,而是对准了保护区的电子屏。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记录着生态链的微妙平衡。
\"小祁,\"她推了推眼镜,\"这次的白玉菇少发了两箱,是不是冷库温度又没调好?\"说话间,张大柱扛着菌棒从旁边经过,瓮声瓮气地说:\"现在的客户越来越挑剔,又要便宜又要有机认证,当咱们是神仙啊?\"
价格问题像块大石头,压得所有人喘不过气。生态种植成本比普通大棚高了近三成,光是有机肥一项,每年就要多支出二十多万。但市场不认这个账,超市采购经理说:\"消费者只看价格,你这有机标签能当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