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沪城,冯正明显得有些大鱼入海的畅快。
不是说沪城比泉城有多好。
实际上,沪城的生活节奏要比泉城快很多。
所以在沪城要更加忙碌,并没有在泉城那样的惬意松弛。
可是在沪城,冯正明可以和江成哲他们尽情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烹饪。
无论是在西餐馆街上的店里,还有在其他三家店里,冯正明总能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哪怕同样是做鲁菜,在泉城的冯正明会不自觉要做的更加老派传统。
在泉城时,尤其是在汇泉楼后厨。
冯正明和两位师兄都是会很严格用传统手艺去做。
每一步的技法,通常是不会做任何的改变。
把齐鲁大地上丰盛的物产,用鲁菜的技法烹饪成美味菜品。
那是一种对鲁菜的尊重。
那也是泉城很多人喜欢到汇泉楼吃的原因。
在泉城无论是普通家庭,还有富裕的家庭,都会认可汇泉楼鲁菜的那份正宗手艺。
假日的时候,约上三五至交好友,在汇泉楼一楼的大堂里找一张桌子。
点上几道看似很简单普通的鲁菜。
搭配上一瓶小酒。
松弛的慢慢品味,谈天说地聊一聊最近的近况。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可以再加上一两道爆菜,给最后酒水收个尾,再吃上一碗手擀面,或是来上一个银丝卷,又或者是用菜盖上一碗米饭。
简单的一顿饭,能让每个人都获得一份别样的满足。
对泉城的这些老饕来说,他们可以轻易吃得出厨师是不是偷手
也可以分辨出每道菜是不是火候恰到好处。
尤其是在传统鲁菜技法上,老饕们几乎都能评说上几句。
这么一来,也就无形会给后厨不小压力。
虽说冯正明可以非常精准做每道菜。
但有太多他自己的想法,不能够自由洒脱在菜里体现出来。
对冯正明来说不算是什么坏事。
但心里始终向往更多自由的发挥机会。
到了沪城,一切都可以发生变化。
冯正明不用拘泥于传统。
可以在传统基础上做出更多变化。
也可以用鲁菜的技法,去尝试做各种不同地区的菜。
把众多的技法相互交流融合,可以做出很多不一样的排列组合。
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冯正明在沪城不用去应酬。
大多数时候,他都只是在后厨里,和大家一起做菜,一起研究各种新菜单。
沪城本地厨师协会和餐饮协会的一些活动,冯正明不是自己一定要到场,可以让江成哲和后厨其他青年厨师去。
也算是给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让其他人也可以走出后厨。
这一点在泉城,往往是必须要冯正明亲自到场。
相当多的活动,会有人一次次邀请冯正明,确认他的时间。
往往会使得冯正明没办法安稳在后厨里做菜。
还有各种的应酬,一些人到汇泉楼订桌,还希望可以见一见冯正明。
甚至是想要和冯正明喝上两杯酒。
对此,冯正明多少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反感。
倒不是他不尊重那些给汇泉楼捧场的顾客。
实在是有些人,有意要找冯正明出面。
那些人会摆出一种,我是来照顾你生意,你怎么也要给我这个面子的架式。
对这类人,冯正明并不会厌恶,只是觉得很可笑。
所以在泉城,冯正明会更喜欢,在做菜闲暇时和大堂里普通顾客聊一聊。
聊到开心时,还会跟老饕们一起推杯换盏。
那也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只是那种乐趣,总会被某些人打断。
在沪城不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人和事。
冯正明可以更加轻松自在的做菜。
也不用去惯着一些拎不清自己身份的家伙。
甚至就连一些专程来店里光顾的老板们,多数也都是对冯正明客客气气。
这种身份上的反差,很自然会让冯正明觉得更加舒服。
可是舒服的日子没有过多久。
很快,像是为了证明江成哲的猜测精准。
冯正明收到来自泉城的比赛邀请。
果然是按照之前江成哲说的那样,比赛的名头是非常大。
“国际鲁菜大师名厨交流大赛”
而且送到冯正明手上的邀请函,也是相当精致。
江成哲看到一脸惊讶:“这可真是大手笔,烫金的请柬啊,里面竟然还是手写的,看起来这字应该也是专门找了书法大家帮忙写的。
关键这里面的邀请词,写的也是相当考究,真的是很有古韵味道,体现出齐鲁礼仪之邦。”
冯正明没有多少心情说笑,他只是觉得这种邀请比赛,实在是很没有意思。
比赛的名头确实足够大,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要把鲁菜传承和发扬好。
说白了不过是借着这样一个比赛,趁机可以推出几位被他们选中的厨师罢了。
就像是江成哲说的,无论冯正明去不去,结果都不是他能左右。
对方弄了这么大阵势,光是这比赛的名字,已经足够吸引国内外很多人关注。
而且可以预见,对方这样的做法,也会获得包括颜老师傅在内,鲁菜老师傅们的支持。
到时候程国胜只需要正常发挥出他的实力。
那么他和聚宾园都将获得足够的名气。
即便冯正明不出面,也不会影响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冯正明经过一番思考,突然笑了笑。
“既然是邀请全球各地的鲁菜厨师参加那是不是说,我们大家都可以参加我想带着沪城分店的青年厨师们一起回去。
并且让我齐鲁各地那些青年厨师也都一起去泉城参加这个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