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豆看书 > 都市言情 > 红楼之平阳赋 > 第975章 各自心中盘算

第975章 各自心中盘算(2 / 2)

“李捕头勿要着急,坐,坐,苏某也不是这个意思,不知你家老爷是何人。”

轮到李振有些疑惑,苏会长竟然还不知自己老爷是谁,难怪有此反应,赶紧回道;“回苏会长话,我家老爷乃是洛云侯门生徐长文,此次含元殿恩科一甲第一名,调任淳阳县任县令,同行而来的还有永安县县令徐东。”

这般解释,苏金凯听罢坐起身子,这才明白,为何徐县令会来此封书信,这是走投无路了,

金陵城里这些事,他如何不知,不过盐商和这些乡绅不同,不需要种地,这要是贸然插手其中,一个不好,麻烦缠身,除非动用侯府名义,但这位徐大人值不值得帮衬,还待两说,

“原来是侯爷门生,早说吗,你家老爷的意思,是让老夫买下全部税田要知道,如果老夫以侯府名义买,这税田可就不是税田了,”

大武朝的田税,可收不到勋贵和世家身上,金陵城那些老爷们,为的不就是改田为桑,要是他把税田变为侯府的产业,不急才怪,那位徐大人,怎么想的,心里还在低估,

却不知李振又道;

“苏会长误会了,这些登记税田,以官府作保,有了收成之后,连税赋也作保,收益官府占四成,剩下六成则是佣户和主家均分,各占三成,不过主家不需要过问田亩种地之事,每季收成只要派人和税吏一并去收就成了,一举三得。”

这些话都是自家老爷教的,成与不成,他也无能为力,

苏金凯瞪大眼睛,有些不可置信,谁会那么冤大头去买那些田,自己还不能做主不说,税银还要缴付,这算赈灾做善事了,但细细一想,倒也不亏,江南良田,一年两出,中间还可以种其他的,收成并不少,但和官府合作,这个价格,谁敢去,

“李捕头,不是老夫不想帮衬,而是老夫力不从心,你说要是百十亩,买了就买了,这三万亩,牵扯利益暂且不说,就算老夫替侯府做主,买了下来,一亩十石粮食,现在市价换成银子就是一百两,这价钱太贵了,

既然主家分三成利益,那就应该出三成,苏某也好向侯府交代,你这上来就百两银子价钱,苏某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应下来啊,何况那么多!”

“苏会长说的是,我家老爷说,若是苏会长答应下来,只管付三成粮食,一亩三石粮食,三万亩不过是九万石粮食,契约一式三份,明日就可写,我家老爷直接在府衙等候苏会长,苏会长,职下还有公务在身,告辞了。”

几乎是眨眼的时间,李振起身一拜,竟然直接离去,留下苏金凯一人目瞪口呆,这是被算计了,他什么时候答应要买那些良田的,三万亩良田,九万石粮食,一下就把西城库房的粮食清空了大半,再想找那位看似憨厚的捕头,早就没了人影,

只有屏风处伺候的老管家苏大,走了进来,有些犹豫道;

“老爷,您还真的去买那些税田,这几日城内那些士绅勋贵,豪商富户,都在暗地里较着劲呢,现在老爷插手,会不会不妥当。”

苏金凯面色烦闷,终日打雁,没成想反被雁啄了一下,还真是因果报应,不去不行,去也不行,那些田牵扯织造局所用生丝的事,几位大人相互绞力,金陵城谁人不知,要是参合进去,侯府如何看待,

可不去又不成,那位徐县令,可是侯爷门生啊,听说是侯府楼船送过来的,如今那艘楼船还在码头停着呢,这事闹得,

“不妥又能怎样,失了口,自然还是要去的,明日去府衙,看看那些官老爷怎么说,想来也不止咱们一家,既然能到咱们这边来做说客,其他人未必没有,明日你也准备一下,跟着去。”

“是,老爷。”

苏管家点点头,命丫鬟进来收拾不提。

却说北城的甄府,

二老爷甄应嘉的书桌上,也摆着一封信件,是巡阅使景大人府上的管家,亲自送来的,打开一观,无非是一些客套话,在落款,这才提了那些田亩赎买的事,官府作保,出三成的银钱粮食,买上三成收益,这还真是想的周到,

不过这样一来,这田亩算是官府的,还是算是他的,虽说地契在手,牵扯官府,这些田亩,说不得还是一个烫手山芋,不过现在景大人的书信都送到此处,看样子是着急了,

“来人啊,明日里,准备好文吏,带着印泥等物,明日随我一起去县衙,”

“是,老爷,您去县衙,那码头商会库房,您不去了”

外头,管家匆忙进来,有些疑惑地问道。

“那些事,随便派个管事过去,不要引起注意,这些都是准备给京城太上皇的贺礼,定要小心,对了府库里面,还有多少万石粮食”

甄应嘉特意开口问询,不知明日里还需要出多少粮食,问清之后,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老管家是府上老人,府库里面的事如何不知,小心回答;

“回老爷,府上西边库房中,有一万石粮食,西城商会库房,有四万石粮食,一直未动,”

“四万石粮食,怎会那么少,”

甄应嘉放下手中书信,忽然开口问道,粮食储备有些少了,虽然甄家减少了粮食生意,可是

管家赶紧上前几步,解释道;

“老爷,您忘了,金陵商会会长苏金凯,四下筹措银子购买粮食,几乎金陵各家各户的粮食,他都买了一遍,那些府库里的存粮大部分卖给此人,要不是老爷您交代,务必要留下存粮,这些怕不是早就卖给他了,”

此番解释还真让甄应嘉有些愕然,心中暗道,怎么把此人给忘记了,自从这位苏会长入了洛云侯的眼,可谓是混的风生水起,运河上各种货物商船,那是畅通无阻,尤其在江南购买大批粮食布匹,全都送去关外,几乎人人皆知,想来金陵城手里粮食最多的,恐怕就只有他了,

这样算下来,

淳阳知县徐大人是侯府的人,苏金凯到了那,想来就会出手帮衬,但另一个县令,也就是永宁县知县徐东,是南子显南大人的门生,金陵几个世家想来会出手,只有安宁和上虞两个县的田亩才能落在他们手上,

勋贵也算一体,上虞县李正川正是安平伯府族里后生,至于安宁县的唐青文,乃是本地乡绅唐家出的进士,这样一来,四县的土地赎买,应该是够了,最多是那些私下开垦土地,但事已至此,有些人想瞒着也是无用,

想到此处,

甄应嘉难得感慨,果真是卢阁老的门生,出手就是不凡,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看样子,内阁的举措,算是完成了,织造局那边的动静可不小,望着桌上的灯火,犹自思绪万千

与此同时,

金陵城内,各勋贵世家,都收到了一封书信,不少人,如史家,王家,还有薛家,贾家等,都私下派人相互试探,世家那边也是如此,仿佛一夜之间,赎买田亩的事,就达成了,

也不知明日衙门里又是何等情况。